('第199章宿州
二人坐定,沈易安倒酒:“这种瑶池仙酒,需用大杯豪饮。”
看着神奇的泡沫出现又消散,李思安只觉神奇,再凑到鼻子下一闻,酒气扑鼻,奇香无比。
大杯子一上,一壶只能倒上两杯,所以李思安和李知若的都是“精品”,而沈易安和神勇的,则是妥妥的酒精度数极低的瑶池仙酒。
半个时辰下来,沈易安略微劝了劝酒,这李氏父子就又趴倒在桌上。
玉临风、封二娘和萧靖漛拖住其余的人,沈易安和沈勇掀开两人袖口,清楚地看见两人手臂上的玄鸟图腾。
这是一种翅膀像燕子,身材像乌鸦的玩意,说是玄鸟还真有点牵强,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释。
两人看了又看,牢牢记住这图腾的模样,才将喊人将二人带走。
图腾之事到此就告一段落,后来李思安虽然并不服气,几次暗示沈易安还要拼酒,却都被沈易安以“二人不胜酒力”婉拒,哪怕李思安想喝上几口都未能成,只能巴巴地喝些茶饮,心中愤恨又没法发泄。
而自己要用来蒸羊羔酒的小羖,也以一日一只的速度壮烈牺牲,没几天就一头都不剩。
船队已在汴河中行驶二十二日,五月初三这日,沈易安终于从望远镜看到远处的城池——汴河上另一个大城市——宿州。
此时的宿州隶属于淮南东路,是上州,保靖军节度,全名宿州符离郡。
作为地名,“宿”音同虚,几百年后为了区分徐州才读作粟的,这也是其“小徐州之称的由来。
宿州与汴梁一样,宋朝的经济大动脉汴河从城中通过,就连汴梁虹桥设计也源自宿州知州陈希亮发明的埇桥,是经济和人口仅次于汴梁的第二大城,极度繁华。
宿州地处汴河与泗水的连接处,东西城门皆是水门,分别叫“望淮门”和“连汴门”,所以宿州又有“舟车会聚,九州通衢之地”,“扼汴控淮,当南北冲要”,“跨汴阻淮,信江北一要地”的说法。
这座城不仅起到连接南北的经济作用,在军事战略中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站在船头,望着青砖古城墙,沈易安久久无法平静。
靖康耻时,汴梁被攻下后顺着汴河而来,首当其冲的就是宿州,因此他即将见识的繁华,二十五年后终究还是化为乌有;
后因为黄河改道,当时世界第一座木拱桥“埇桥”也一直沉睡在宿州大地之下,即便在他前世科技那么发达的时代,也没能让这座桥重见天日。
船队从西水门“连汴门”徐徐驶进城内,夹岸的房舍就密密麻麻呈现在眼前。
这里俨然就是另一个汴梁,只不过房舍更密集些,沿岸的随杨柳没打理的那么优美,桥梁没及时粉刷,基建稍差些。
沈易安与宋岩圭同立船头道:“恐怕要在这儿多留几日。”
宋岩圭抿嘴笑道:“沈老弟,别看我读书不多,为了西园一聚,也特意了解过一些事,比如苏大学士上书参宿州知州修城墙一事,也是有所耳闻。”
沈易安呵呵笑了下。
人无完人,苏东坡此举的确不是大义之事,因他喜欢出产玉石的灵璧县,硬是写了《乞罢宿州修城状》,参了当时打算修建宿州城墙的知州周佚一本,导致宿州到底没把城墙修上,反而旁边的灵璧受益。
通过眼前的熙熙攘攘的一幕,沈易安已经可以判断苏东坡当时所言确有欠缺。
虽然大宋中原已经许久无战事,但像修城墙这样的基础建设,是绝对不能随意决定的,作为地理要道、人口密集的宿州本就该优先于灵璧。
沈易安依稀记得,当年有个同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宿州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