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章 县城管理(1 / 1)

('

第一章 城墙下的课堂

晨光熹微,平安县城墙的缺口处已经聚集了三十多名年轻人。他们中有刚从延安派来的学生干部,也有本地选拔的积极分子,甚至还有两个从日军监狱救出来的原县政府文书。陈长安站在半截残破的城垛上,手里拿着块青砖。

"今天第一课,就从这块砖开始。"陈长安的声音不大,却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他举起砖块,阳光穿过砖孔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"这是从日军\'忠灵塔\'地基里挖出来的明代城砖,上面有\'万历二十三年\'的铭文。"

人群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突然举手:"报告!我在县志上看到过,这应该是当年戚继光部修建的防御工事用砖。"

"很好。"陈长安点点头,"记住,管理县城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。赵小川,今晚你把县志中关于城墙修建的部分抄录出来,明天给大家讲解。"

被点名的年轻人涨红了脸,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兴奋。他原是县城书店的学徒,因为偷偷保护了一批古籍被发现,差点被日军处决。

陈长安跳下城垛,带着学员们沿着城墙缓步前行。每走到一处破损,就停下来讲解:"这里需要留出射击孔,角度要向下倾斜15度...这里的夯土层要加入碎石增加强度..."学员们有的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,有的蹲下来用手丈量尺寸。

"管理城墙就像管理县城,"陈长安的声音随着晨风飘散,"既要坚固可靠,又要留出必要的通道和窗口。"

第二章 夜校里的争论

县衙旧址的大院里,五盏煤油灯将临时教室照得通明。六十多名学员挤在长条木凳上,今晚的课程是"粮食配给与市场调节"。

"我反对开放自由市场!"一个浓眉大眼的青年拍案而起,"现在粮食这么紧张,必须实行统购统销!"他是三团派来学习的炊事班长王大柱,手上还带着炊事班特有的烫伤疤痕。

角落里传来轻柔但坚定的女声:"可老百姓手里有余粮也不敢拿出来,这样反而加剧了短缺。"说话的是原县立女中学生林秀,她父亲被日军杀害后,她带着乡亲们在山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。

教室里顿时分成两派争论起来。陈长安靠在门框上静静听着,直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怯生生地举起手。

"我...我觉得可以分步走。"说话的是才十五岁的李二狗,他父亲是县城铁匠,被强征去给日军修枪械后再没回来。"先让老百姓用粮食换盐铁这些必需品,等大家放心了,再慢慢放开其他交易..."

争论声渐渐平息,所有人都望向陈长安。他走到黑板前,画了三个相连的圆圈:"王大柱说得对,林秀也没错,李二狗给出了具体方案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找到平衡点。"

那晚下课后,陈长安把三人留下来,给了他们一个任务:制定一份分阶段的粮食流通方案。

第三章 田埂上的考试

春耕时节,陈长安把课堂搬到了田间。二十名学员挽着裤腿站在泥水里,面前摆着三块不同的田地。

"左边是张老汉家的地,中间是李寡妇家的,右边是村集体的试验田。"陈长安指着三块明显长势不同的麦苗,"今天考试题目是: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?"

学员们分散开来,有的蹲下查看土壤,有的询问耕作的农民,有的甚至尝了尝田里的水。两个时辰后,答案渐渐明朗:

张老汉家儿子参军,缺乏劳力,耕作不及时;李寡妇家分了日军留下的耕牛,但不会用新式农具;村集体的地由几个年轻人负责,他们尝试了新的密植方法,但施肥不当。

"管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下命令。"陈长安抹了把脸上的泥水,"现在,每人负责帮助一户农民解决一个问题。三天后我要看成效。"

赵小川主动选了最困难的张老汉家。他组织学生帮工队,按劳力强弱排班;林秀教会了李寡妇使用新式犁;连最小的李二狗也想出了办法——他把村集体试验田多出的肥料分给了最需要的农户。

三天后的傍晚,陈长安站在田埂上,看着夕阳下绿油油的麦苗,对身边的李云龙说:"看,这才是真正的城墙。"

第四章 作坊里的革新

铁匠铺里炉火通红,十名学员正在学习手工业改造。陈长安拿起一个刚打好的锄头:"这个重量分布不合理,农民用一天就会腰酸背痛。"

"可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打的啊!"老铁匠的儿子不服气地说。

陈长安没说话,而是取来纸笔画了起来。片刻后,一张改良农具的图纸出现在众人面前:锄头重心前移,柄部加上了防滑纹路。

"试试看。"他把图纸递给李二狗。这个沉默的少年眼睛一亮,立刻和同伴们忙活起来。三天后,第一批改良农具送到了农民手里。

意想不到的是,李二狗还带回来一个消息:西街的铜匠铺可以改造来复枪撞针!原来他暗中观察日军武器维修多时,早就有了想法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', '>')('

陈长安立即组织起技术小组。林秀负责统计各作坊的特长,赵小川整理日军留下的技术手册,王大柱则带着战士们提供保护。不到半月,县城里闲置的作坊都动了起来,有的改造成农具厂,有的开始尝试生产简单机械。

"管理就是要发现每个人的火花,"陈长安在晚间总结会上说,"然后给他们添柴鼓风。"

第五章 石碑前的誓言

钢铁纪念碑落成那天,全县干部群众都来了。当红布揭开时,阳光照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上,不少人当场落泪。

陈长安让学员们轮流上前朗读碑文。当念到"还有无数无名的人"时,林秀的声音哽咽了。她想起那些死在山里的乡亲,连块墓碑都没有。

仪式结束后,陈长安把全体学员带到石碑背面。那里预留了一片空白。"这里将来要刻上建设者的名字,"他环视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"可能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个,也可能一个都没有。"

"我不要刻名字!"李二狗突然喊道,"我要让全县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!"

"我也是!" "算我一个!" 喊声此起彼伏,最后汇成一片誓言。陈长安看着这些年轻人,想起自己刚参加革命时的样子。他知道,真正的管理不是控制,而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。

那天晚上,赵小川在日记里写道:"今天我终于明白,城墙可以倒塌,但人心筑起的防线永远不会被攻破。"

第六章 月光下的答辩

三个月培训接近尾声,最后的考核别开生面:每个学员要在县衙大堂进行公开答辩,台下坐着农民、工人、商贩和战士们。

王大柱展示了他设计的"流动炊事车",可以在田间地头为劳作的农民提供热食;林秀提出了"妇女识字班"方案,已经试点的三个村子反响热烈;连最腼腆的李二狗也演示了他改进的粮食储存方法,用石灰和木炭就能防潮防虫。

轮到赵小川时,他捧出了一本手写的《平安县管理手册》。"这是我记录的三个月来所有经验教训,"他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,"从城墙修复到春耕组织,从作坊改造到市场管理..."

陈长安坐在最后一排,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年轻人。他知道,平安县真正的重生不在于城墙有多坚固,而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像这样的人才。

答辩结束后,月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。学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讨论着将来的工作计划。陈长安独自站在纪念碑前,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
"陈老师,"是林秀的声音,"我们商量好了,毕业后谁都不留在县城机关。"

"哦?" "赵小川申请去最远的西山乡,王大柱要去东边的盐碱地,我...我想回老家那个被烧光的村子。" 李二狗从暗处蹦出来:"我去跟着铁匠学手艺!"

陈长安望着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,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"管理"。它不在城墙的高度,不在制度的严密,而在于让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发出自己的光芒。

"去吧,"他轻声说,"把在平安县学到的东西,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。"

月光下,钢铁纪念碑上的名字仿佛活了过来,与这些年轻的身影重叠在一起。在远处的新城墙上,哨兵的身影挺拔如松——那是李云龙特意派来站岗的战士,他说要让学员们知道,他们永远有人在守护

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:(www.25shuwu.cc)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', '>')

最新小说: 重生到虫族,我还是我 医路青云:从小医生到权力之巅! 一人:纯阳未破,雷法称霸异人界 惊!穿进男团选秀后我成了万人迷 我创造了异常控制局 青铜教父 重生二级文明,开局准备造反 五年后:她带五个缩小版王爷回归 系统提前二十年,我杀穿高武世界 直播:上什么北大,跟爹上A大!